#5月·每日幸运签#
菲律宾海岸警卫队于 5 月 5 日发布声明称,一艘中国科考船日前在菲律宾 “专属经济区” 进行所谓的非法海洋科研活动,菲方为此派遣海警船和飞机对其进行了拦截。这一事件瞬间成为舆论焦点,在国际社会引发热议。
5月1日,中国科考船“探索三号”在菲律宾北部伊罗戈海岸92海里处被菲方监测到。菲方称其航行轨迹异常,并观察到船上载有“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可下潜4500米)及刚性充气艇回收疑似科研设备,指控中方在菲专属经济区(EEZ)非法开展海洋研究。菲方援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强调外国船只需获许可才能在EEZ内进行科研,而中方未提前申请,遂派遣海警船和飞机拦截并抗议。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早在2024年12月,菲律宾便多次指责中国科考船未经许可进入其EEZ,并称此类行动“违反国际规则”。更早的2018年,菲律宾曾叫停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在宾汉隆起区域的科考项目,显示其对敏感海域科研活动的长期警惕。
中菲争议的核心在于对UNCLOS条款的解读。菲方认为,EEZ内的科研活动需沿海国明确许可;而中方主张,南海部分海域主权归属中国,相关活动属合法管辖。例如,中国曾与菲方协商开展联合科考,但强调活动海域不涉及菲方主张的“宾汉隆起”。此次事件中,菲方将“探索三号”行动与主权侵犯挂钩,而中方尚未直接回应,但过往立场明确:中国在南海的活动符合国际法,且尊重他国合法权益。
技术层面,科考船的深海探测能力成为焦点。“深海勇士”潜水器代表中国深海科技的突破,其作业范围覆盖争议海域,既为科研服务,也可能被解读为战略资源勘探。菲方对黄色未识别设备的敏感反应,折射出对中方技术优势的焦虑。
菲律宾的强硬姿态与其国内政治及国际盟友支持密切相关。近年来,菲政府通过《海洋区域法》扩大EEZ主张,并加强与美、日、澳等国的安全合作,试图对冲中国影响力。此次拦截行动既可视为对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回应,也可作为向盟友展示“捍卫主权”决心的姿态。
而中国科考船在南海的活动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推进深海科研与资源开发(如可燃冰勘探),二是强化实际存在以支撑主权主张。这种“科技+主权”的模式,与菲律宾的“灰色地带”策略(如组织民间船只进入争议海域)形成对冲。
国际舆论场中,西方媒体多强调“中国扩张”,而发展中国家更关注科技合作潜力。例如,印度曾以“间谍船”为由阻挠中国科考船进入印度洋,却被批评为“过度敏感”,侧面反映类似争议的普遍性。
法律专家指出,UNCLOS对EEZ科研的模糊规定为争议埋下伏笔。菲方依据公约主张管辖权,而中方援引历史性权利,双方均试图利用法律工具强化立场。有学者称,部分国家将科技活动政治化,阻碍全球海洋研究进展。
如今,深海探测技术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维度。中国在冷泉生态、可燃冰开采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既提升科研话语权,也增强资源控制力,引发他国战略担忧。
此次事件折射出南海问题的复杂化趋势:科学探索与地缘政治日益交织,技术进步既推动合作,也加剧对抗。对菲律宾而言,拦截行动短期内可凝聚国内支持,但长期需平衡对华经济依赖与主权诉求;对中国而言,如何在维护主权的同时避免被贴上“规则破坏者”标签,考验外交智慧。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每日电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nlts.cn/12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