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经济大局中,万亿城市已经逐步成长为重要的增长引擎。2024年,已经有27座万亿GDP城市,它们的经济总体量占全国的40%左右。
2025年第一季度,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初步核算,GDP总值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日前,27座万亿GDP城市的增速全部出炉,它们中的大多数,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从增速看,27城中,17座跑赢全国大盘(5.4%),其中烟台以6.9%的增速领跑,合肥以6.6%的增速紧跟其后,苏州、成都、福州、合肥、南通、常州等6个城市增速也在6%及以上。武汉与全国增速持平,上海(5.1%)、深圳(5.2%)、重庆(4.3%)、广州(3.0%)、杭州(5.2%)、南京(5.3%)、长沙(5.0%)、东莞(5.3%)、佛山(2.3%)等9个城市则跑输全国平均线。
烟台城市风光 图/视觉中国
“你追我赶”
在各大万亿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一线城市的发展格外引人关注。
数据显示,这四大一线城市中,北京增速5.5%,跑赢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和深圳的增速分别为5.1%和5.2%,略低于全国增速。今年一季度,上海进出口总额10053.8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7%。同样作为外贸大市的深圳,其进出口总额9901亿元,同比下降2.8%,虽然比前两个月收窄,但仍处于下降阶段。
在深圳之后,重庆、广州2025年一季度GDP分别为7574.79亿元、7532.51亿元,增速分别为4.3%、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所有万亿城市中,烟台成为增速冠军。分产业看,烟台第一产业增加值52.9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085.3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446.1亿元,增长6.1%。换言之,第二产业成为烟台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助力。
2023年,烟台首次迈入“万亿城市俱乐部”,成为山东第三个、全国第25个万亿城市,也是中国北方地区首个跻身万亿之城的非省会地级市。去年全年和今年一季度,烟台延续了良好增长势头。
烟台之外,合肥的增速在万亿城市中位列第二。2025年一季度,合肥GDP达3003.88亿元,同比增长6.6%。具体看,合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51.63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933.9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2018.31亿元,增长6.0%。
在工业方面,合肥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一季度,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0%,较去年同期加快2.0个百分点。换言之,工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了合肥的增长。
从排名来看,各大城市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比如,在国内GDP10强城市中,去年重庆的经济总量超越了广州,成为“全国第四城”,今年一季度,重庆经济总量仍以微弱优势领先广州,但差距在缩小。
“广州和重庆两城重要的支柱产业都是汽车产业,两城汽车产业发展的情况,直接影响两地经济总量竞争的格局。”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分析。
同样在2024年,宁波超越天津,晋级GDP10强城市“守门员”位置,今年一季度同样延续了这一排位,但天津增速达到了5.8%,“跑赢”全国平均水平,与宁波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今年一季度,有赖于较高的增长率,合肥GDP总量也与排名第20位的佛山差距进一步缩小。去年,佛山GDP增速仅为1.3%,今年一季度为2.3%,在所有万亿GDP城市中处于垫底位置。2024年,佛山的GDP总量刚刚被济南超越,位列全国第20名。不少分析认为,如果佛山在未来3个季度无法扭转增长态势,极有可能被合肥超越,失去GDP20强城市的位置。
“合肥近年来在新兴产业方面的投入正逐步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成果,比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都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最近几年,佛山的支柱产业,比如建材、家具家电等,与房地产行业的行情高度‘捆绑’,目前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分析。在他看来,城市经济总量的比拼背后,其实是支柱产业的激烈角逐。
关键变量
今年以来,国家统计局调整汽车产量统计方式,从“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加之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区域格局出现新变化。
今年一季度,北京、深圳、广州、合肥等多城GDP增长背后,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关键变量。
比如合肥,在其6.6%增速背后,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助力颇多。数据显示,合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9.1%和15.2%,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长9.4个百分点。
依托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今年一季度,安徽超过广东,首次晋级全国汽车制造第一大省。而北京汽车产量也罕见反超上海,湖南首次冲进前十,老牌汽车重镇湖北、吉林则跌到十名之外。
今年一季度,深圳出口额5855.05亿元,下降8.7%;进出口总额9901.04亿元,同比下降2.8%。但同期深圳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6.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8.4%。依靠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深圳整体增速依然保持较为平稳的水平。
同期,北京GDP增速在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同样离不开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数据显示,北京一季度的汽车制造业增长达17.2%。近期,部分北京生产的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持续发力,产量和销量都在持续上升,比如小米汽车。
受新能源汽车产业影响更为明显的城市还包括广州。2025年一季度,广州GDP同比增长3.0%,相比2024年2.1%的全年增速,开始回暖。
广州三大支柱产业中,处于深度调整期的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4%,但比去年全年降幅收窄1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广州一季度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17.7%。
具体看,一季度广州的新能源车产量增速自去年5月首次转正,同比增长0.7%;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5%,3月单月增速更是飙至21.1%。
其中,离不开广州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比如总部位于广州的小鹏汽车,2025年第一季度,累计交付94008辆智能电动车,同比增长331%。
2024年,广州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8.2%。而随着小鹏汽车、文远知行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的崛起,广州汽车产业的数据,相比2024年已开始大幅回暖。
在业内专家看来,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未来还将深刻影响城市发展和竞争的格局。“相比其他制造业,汽车工业产业链条特别长,产业复杂程度高,需要多个上下游企业进行配合,这也意味着其具有超强的产业和就业带动能力。所以汽车产业也成为我国不少大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在汽车产业内部,新能源、智能化‘革命’早已是大势所趋,抓住这波机遇的城市,对其今后发展还将有更大助力。”牛凤瑞分析。
谁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城市?
除了已经进入“万亿GDP俱乐部”的城市,2024年,温州、徐州、大连GDP分别为9700亿元、9537.12亿元、9516.9亿元,距离万亿目标仅一步之遥,被外界称为“准万亿”城市。
今年一季度,温州、徐州、大连GDP增速分别为6.7%、5.9%、6.2%,均跑赢全国5.4%的平均增速。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1.5%、7.9%和10.9%,处于全国主要城市前列。
今年,这三城都在为万亿目标蓄力。比如在三城的最新工作规划中,徐州明确“十四五”迈入万亿级城市,温州也明确到“十四五”末,实现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人口,打造“双万”城市;大连也表示2025年是“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之年”。
“温州、徐州、大连这三城都是非省会城市,温州和徐州仅是普通地级市,这三城之所以有实力冲击万亿城市,在于其扎实的支柱产业。”丁长发分析。在他看来,温州的电气机械、鞋服产业,大连的石油化工产业以及徐州的工程机械各具长板,其冲击万亿的底气来源于这些支柱产业的发展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温州的增速达到6.7%,和27座万亿GDP城市相比,仅次于烟台6.9%的增速。
具体看,一季度,温州三次产业齐头并进,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6%、7.2%、6.4%,33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的有27个,增长面达81.8%。其中,汽车制造、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等16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是温州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主要支撑。
有分析认为,作为浙江杭甬温“三角”之一,温州的增速在过去十余年一度“掉队”,与杭州、宁波差距扩大。但随着温州重塑特色制造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已经逐步扭转曾经的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万亿城市中与“准万亿”城市中,部分一季度增速超6%的城市,对外贸的依存度较大。有分析指出,部分外贸城市一季度经济数据较好,可能是由于不少国际贸易商家,对特朗普上台之后加关税的预期,在一季度加速了外贸出货速度。“这类城市在二季度及以后,需加大力度寻求替代方案。”丁长发分析。
作者:赵越
编辑:孙晓波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每日电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nlts.cn/1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