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这个中心成立20年,“冷门学科”如何被更多人看见?

“我虽然已退休多年,但蒙学校领导和中心同仁不弃,还能和大家一块儿从事科研工作,这让我很高兴。我希望能在中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如期完成我所参加的《老子》注释项目,也希望中心今后不断发展,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

裘锡圭教授 本文图片均为复旦大学提供

3月29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迎来成立20周年纪念日。90岁高龄的复旦文科杰出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对中心发展寄语。

2005年,裘锡圭先生率队成立中心后,张涌泉教授担任中心首任主任。2007年起,刘钊教授担任中心主任至今。

回顾二十年走过的路,中心在古文字释读、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整理、近代汉字字形字义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学术著作百余种,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共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30项,以及中国政府出版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奖项60多项。

谈到当下备受关注的AI技术,刘钊表示,“科技进步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学科的发展。”在他看来,虽然AI应用于古文字研究有特殊困难,但未来有望推动科研范式、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冷门绝学”被更多人看见

古文字学,是一门识读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同时借助古文字材料研究语言、文献、历史的学科,因门槛高、培养周期长、出成果难,常被视为“冷门绝学”。

“汉字有超时空的功能。古文字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古人对美的认识,通过文字来体现。如果没有文字,人们对古代的了解将如长夜一般。”刘钊表示,“冷门绝学”是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从事研究的人比较多、历史悠久的学科而言,从事古文字研究的人较少且具有特性。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学问很难做。如果没有支持,学科也延续不下去。

中心的裘锡圭教授被誉为“当代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第一人”,也是一位“划破长夜”的引路者。

裘锡圭先生作为中心的学术核心、精神领袖,他在甲骨学、金文、战国文字、简牍、帛书等多个古文字学领域均有深入研究。他对不少长期困扰甲骨学者的“疑字”“难字”进行了解说,并将文字研究与历史、考古、语言学等多领域知识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推动甲骨学研究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古代社会的理解。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

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帛画、简牍等珍贵文物,举世震惊。2014年,由裘锡圭主编,湖南博物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对这批珍贵资料作了系统整理与注释。裘锡圭带领中心全体教师,以6年的心血倾注于一书,将这一学术工程推向新的高度。

此后十年间,中心团队在充分吸纳新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这批文物资料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于2024年出版了集大成之作——《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

在裘锡圭心中,“马王堆帛书、简牍的整理工作没有止境。”此前,主持初版编纂工作时裘老年事已高、青光眼严重,但仍坚持全程参与。而修订本编撰时,裘老仍躬耕于研究一线,亲自操刀《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的修订工作。

“裘先生的学风对后辈的影响很深。”刘钊说,90岁高龄的裘锡圭饱受眼疾困扰,精力大不如前,但依旧坚持每天工作2至3小时,这是他对“学问高于一切”的坚守,而这种治学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心的中青年学者。

绝学不绝,“很多学者都以学术为主轴去生活”

要让学科文脉不断,冷门不冷,绝学不绝,需要传承。

据刘钊介绍,中心目前的学术团队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研究方向全面且交叉互补的合理结构。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7名,其中包括复旦大学杰出教授、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级及上海市人才等多名。浓厚的学术氛围,也吸引了来自日本、俄罗斯等不同国家的古文字学研究者,这些国际学者的加入,为中心的学术研究注入了多元视角。

“选择学术,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刘钊笑称,中心的很多学者都以学术为主轴去生活,看书困了就睡觉,醒了就看书,生物钟跟常人很不一样。真正将爱好变成了事业,将事业变成了生活。

据刘钊介绍,从中心毕业的年轻学者均找到了较好的职业去向,高校研究人员、教师、出版社编辑等岗位成为热门选择。而这背后,也离不开中心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2023年8月,中心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这是也是复旦首个入选的文科团队。20年间,中心逐渐建立起特色化创新性培养体系,不断注入年轻力量。目前,中心已培养200多位研究生,其中60余位为在读学生。历届学生不仅在学位论文、外出考察交流项目上屡得突破,还获得教育部学术新人奖、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中心发展20年,学科研究成果结出诸多硕果,影响广泛而深远。2024年5月,由中心13位教师历时近四年编写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出版。作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第一部研究生综合教材,填补了古文字学科长期以来缺少科学性、系统性教材的空白。首印的3000套在一周内就销售一空,年内加印3次,50套精装本一上线即被“秒光”。

20年间,中心已出版学术著作百余种,获得近30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及60多项其他重要奖项。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文旅部等八部委共同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对深入研究发掘古文字历史思想与文化价值作出了战略部署。作为首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单位之一,中心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资料信息存储传布的中心。

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全员合影。

“科技进步的每个动作,都会影响学科发展”

“文科发展亦得益于数字人文的高速发展。考古和古文字学是对科技进步非常敏感的学科。科技进步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学科的发展。”刘钊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如是说道。

多年来,刘钊一直关注并呼吁新技术在古文字整理研究中的应用,如高清照相技术、3D打印技术、DNA检测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

据介绍,现存甲骨片总数约16万片,其中大量为残片、碎片。将这些碎片准确拼合到原始牛骨和龟甲上,是甲骨学研究领域的一大挑战,而AI技术已成为攻克这一难题的关键“利器”。

中心成员蒋玉斌研究员目前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机协同的甲骨分类缀合研究”。截至最新统计,甲骨缀合成果已超7000组。其中,蒋玉斌缀合500多组,中心博士生杨熠缀合400多组,两人缀合总量接近学术界缀合总数的七分之一。

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古文字数字化资源采集整理。在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中华字库工程项目中,中心承担了“金文的搜集与整理”“楚简、帛书及其他古文字的搜集与整理”及资源调研、工程管控等工作,建设有“上博简字词全编”“马王堆简帛字词全编”等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研发经验。

中心近年围绕“先秦秦汉古汉字资料数据库”与“古文字智慧研究平台”,还建设有马王堆汉墓简帛资料库、“缀玉联珠”甲骨缀合信息库、“四方会同”甲骨著录信息库、“贯联汗青”简牍缀合信息库,形成了“二总四专”的古文字数字资源格局。

未来,中心计划围绕古文字数据采集标注、古文字知识图谱、古文字视觉识别、古文字知识库开展工作,打造大模型智能体“AI古文字专家”,以应用于古文字疑难字词的考释研究、古文字形体源流谱系的构建与呈现、汉字教育、书法教育以及中华文明的探索和推广。

在刘钊看来,古文字学研究正朝着精细化、体系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学科分支愈来愈精细;另一方面,以“有组织科研”形式开展的重大学术项目不断涌现。同时,数字人文的发展也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新的助力,推动其不断迈向深入。虽然AI应用于古文字研究有特殊困难,但未来有望推动科研范式、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每日电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nlts.cn/5429.html

(0)
每日电讯网的头像每日电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 上海论坛2025年会聚焦创新的时代,9份复旦智库报告亮相

    4月25日至27日,上海论坛2025年会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以“创新的时代:科技、发展、治理”为主题,吸引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智库、高校、政府、企业、媒体等机构的500余名嘉宾、代表,围绕人类共同挑战展开对话交流。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裘新在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跨越发展,创新奔流涌动,然而地区冲突加剧、极端天气多发、全球发展不…

    2025年4月26日
    500
  • 剑雅20(抢先版)来袭 谁还没有!

    雅思官方刚刚发布了《剑桥雅思20》新书介绍,以及听力、阅读、口语和写作部分的样题! 目前只出了抢先版——听力3个Part 题型占比有变化 拿到的宝子,可以先看看/或者练习起来 后续出完整版,也会第一时间给大家分享

    2025年4月25日
    1500
  • 人民日报评论:李美越“翻车”,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化使者”

    近期,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李美越引发争议。他在给“甲亢哥”当翻译时,因歪曲本意、过度追求“节目效果”而饱受诟病,甚至被网友批评使用侮辱性词汇。这名能讲一口流利中文的外籍人士,经历这次刻骨铭心的“翻车”,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没有尊重,就没有理解,更难言有效沟通。充当“文化使者”,前提是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绝不能为了抓眼球、博流量,就口无遮拦、故意恶搞,甚至无…

    2025年4月9日
    600
  • 企业取消“大小周”引热议,半月谈:不能将显性加班变为隐性加班

    近日,有平台公司宣布取消周末单休、双休循环的“大小周”工作制度,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有人认为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休息时间,有人认为取消“大小周”可能会降低工资收入,甚至造成“隐性加班”,治标不治本。 企业为保障员工休息权取消“大小周”的出发点值得肯定,但更为重要的在于落实。不少人在网络上吐槽,称“大小周”只是表面现象,有的公司有“大小周”,但是周末上班那一天其…

    2025年4月29日
    500
  • 杜亚玲已任司法部促进法治局局长,早年曾在湖南工作

    澎湃新闻近日获悉,此前担任司法部国际合作局局长的杜亚玲,已调任司法部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局局长。 杜亚玲,女,汉族,1970年11月出生,湖南常德人。她早年长期在湖南工作,先后担任过慈利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委书记,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公选),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兼政治部主任,湖南省妇联主席等。 2016年后,杜亚玲历任国务院法制办社会管理法制司司长…

    2025年4月8日
    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