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万显明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光正 张华
“原价998元的灵芝孢子油,直播间特惠价只要298元!前50名下单的顾客,送价值198元的大礼包!”武汉退休教师陈强独自生活,子女忙于工作探望不多,陪伴他的是手机里的直播间。
伴随而来的是家里陆续到货的网购商品——保健品、枕头、床垫、洗发水、牙膏等。主播一喊“上链接”,62岁的陈强好像着了迷,总是忍不住下单。
像陈强一样,很多老年人沉迷直播间,产生了大量非理性购物行为。如何让老年人避免直播间非理性消费?
完全控制不住的非理性消费
每天下午3时30分许,在陈强常看的直播间里,就会出现一名满头白发、戴着金丝眼镜的“专家”。他围绕老年人关注的癌症、血压、血糖等话题,侃侃而谈。
讲解不到20分钟,“专家”话锋一转,开始推销起一款保健品,号称有降血压、降血脂、预防癌症的功效。“专家”满嘴专业术语,笃定的语气让陈强不由得“竖起了耳朵”。
等保健品上了链接,陈强刚点开看,怂恿之声响起。“家人们,我看到陈大爷进直播间了。您还在犹豫什么?陈大爷,您这个年纪最需要提前预防啊。”主播提高了声音,陈强吓了一跳。这时,屏幕上飘过几条弹幕——“我吃了三个月,血压真的降了”“感谢主播,我的糖尿病好多了”……
陈强不知不觉点了“立即购买”。付款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他才回过神来。但他转念一想,才298元,就当试试吧。当陈强发现银行账户几乎见底时,才意识到已在直播间消费近10万元,由此陷入自责和困惑之中。
在女儿陈婷眼里,陈强一直省吃俭用,“穿了十几年的衣服都舍不得扔,更别提乱买东西了。”但沉迷直播间购物的这两年里,他突然变了。“好多东西都是成箱成箱地买,要么说吃了就能治病,要么说非常便宜,买到就是赚到,完全控制不住。”陈婷说。
这是内心孤独与焦虑的折射
直播间非理性消费的背后,是老年人缺少交流的孤独感和对身体状况的焦虑感。
“直播间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买东西,对于发展银发经济有促进作用,但值得警惕的是非理性消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石智雷说,人口频繁流动、家庭结构小型化、代际疏离等,加剧了老年人的孤独感,而直播间填补了老年人现实社交的空缺。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病区主任张惠实从事老年心理诊疗20多年,经常遇到老年人因为血压波动、阴影结节等问题而过度焦虑的情况。他说:“老年人对健康问题特别敏感,直播间的保健品推销正是抓住了他们的这一心理,子女劝阻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面对衰老,老年人难免会有心理落差。“由于退休后生活状态变化,健康状况下降,老年人可能会感觉自身被边缘化。”张惠实说,“但在直播间里,通过大量消费,老年人成为受到主播尊敬和感激的对象,找回了社会参与感。”
石智雷也说,主播营造的“熟人”形象,激活了老年人对集体认同的深层需求。
武汉居民王琴喜欢看直播,在一些主播口中,60多岁的她成了“阿姨”“干妈”,甚至是“姐姐”。渐渐地,王琴家里多了不少主播推荐的产品,她甚至产生了“向主播交9800元学费,学习直播技能,将来直播带货赚钱”的想法,幸好被社工劝阻。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静萍认为,老年人在直播间非理性购物有三个原因:情感缺失让他们在主播的嘘寒问暖中找到慰藉;健康焦虑使他们容易轻信夸大功效的保健品宣传;对新事物的认知局限降低了他们对营销套路的辨别能力。
张惠实也提示,老年人在直播间的非理性消费可能是认知能力下降的表征,“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部分老年人的个性会发生改变,甚至向极端化发展。具体表现为冲动控制能力下降,倾向于选择即时满足,不经深思熟虑就做决定等。”
多措并举充盈老人生活空间
因为在直播间购物的事,陈婷没少和父亲争吵。“每次我劝他不要买,他就不耐烦,有时甚至要大吵一架。”陈婷说。
在张惠实看来,子女倾向于制止父母非理性购物,而部分老年人不善于表达诉求,家庭矛盾由此引发。“堵不如疏,子女要多关心老年人,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他说。
家住武汉市武昌区的刘英老人,最近正张罗着八段锦晨练队的事。她一度沉迷于直播间,买了不少保健品。一年前,女儿帮她报名老年大学的八段锦班。“大家一起锻炼,看手机的时间少了,身体硬朗了,心情更舒畅!”刘英说,她在老年大学交到了不少朋友。
“如何帮助老年人远离直播间消费陷阱?子女应多陪伴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必要时可协助设置支付限额;社区可组织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有关平台方应优化算法,减少向老年人推送诱导性内容。”李静萍建议。
张惠实则认为,子女不必将直播间购物视为“洪水猛兽”,“适度看直播有助于老年人降低孤独感。子女要帮老年人形成底线思维,学会理性购物。”
“便捷支付模糊了老年人的金钱感知,数字素养不足削弱了他们的风险判断力。”石智雷说,社区可以开展提升老年人媒介素养的讲座和互动活动,让他们学会辨别直播间的营销手段。
湖北省民政厅老龄事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年人要系紧理性消费“安全带”,不冲动购物。倡导广大老年人主动融入社会,在基层治理、公益慈善、民事调解等领域发挥作用,在“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乐”。(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陈强、陈婷、王琴、刘英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