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曾经是内地人趋之若鹜的香港购物天堂,如今却上演了一出角色反转的大戏。每到周末,深圳口岸挤满了拖着行李箱、背着环保袋的香港人,他们兴高采烈地北上深圳"血拼",其中首站往往就是山姆会员店。
据统计,罗湖口岸平均每天通关人数高达20多万,其中约八成是香港居民。这些港人为什么宁愿舟车劳顿也要来深圳购物?而他们最爱的山姆明明有能力,为什么迟迟不愿在香港开店,甚至连近期试水的香港直邮服务也突然喊停了?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现实困境?
周末"深圳一日游"成为港人新习惯
许多港人一大早从香港出发,乘坐直达巴士到深圳山姆会员店,满载而归后再回香港。
这样的场景在深圳已经成为常态。特别是周末和假期,深圳各大山姆会员店几乎被港人"占领",收银台前排起长龙,停车场一位难求。别以为只有住在香港北部的居民才会北上购物,就连居住在香港岛和九龙的居民也不惜花费3-4小时往返深圳,就为了在山姆采购心仪的商品。
有趣的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香港的旅行社和巴士公司甚至开设了专门的"山姆购物一日游"线路,从香港各区直达深圳的山姆门店,还有导游全程指导购物攻略。根据香港运输署的数据,2024年跨境巴士的载客量同比增长了约30%,其中"购物团"占了很大比重。
港人爱山姆的三大原因
为什么香港人对山姆如此痴迷?答案可以归结为三点:价格优势、商品差异化和购物体验。
首先是显而易见的价格差异。对比同类商品,深圳山姆的价格普遍比香港超市低15%-30%。以一个经典例子来说,同样是新西兰进口的奶粉,深圳山姆卖98元人民币一罐,而香港超市售价约为180港币(约合160元人民币)。仅这一项,买10罐就能省下约620元人民币,这对于精打细算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第二是商品的差异化和丰富性。山姆会员店坚持自有品牌策略,其自有品牌"Member's Mark"(会员制)囊括了从食品到家居的各个品类,这些产品在香港市场难以找到。同时,山姆引进了大量北美和欧洲的优质商品,且包装尺寸通常比普通超市大,更适合家庭储备。
第三是独特的购物体验。山姆采用会员制模式,环境整洁宽敞,商品陈列井然有序,还有大量免费试吃点。而香港的超市由于空间限制,通道往往狭窄拥挤,购物体验大打折扣。
山姆为何不愿"落户"香港?
既然香港人这么爱山姆,那山姆为何不直接在香港开店呢?事实上,这个问题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首当其冲的是香港的土地问题。山姆标准门店的面积需要1万至2万平方米,层高至少9米,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简直是天方夜谭。香港的商业地产价格全球领先,2023年主要商圈的平均租金约为每平方米每月1000-1500港币。按此计算,一家标准山姆门店的月租金就将高达1000-3000万港币,这个成本几乎无法通过零售利润覆盖。
更夸张的是,即使山姆愿意支付高额租金,找到符合条件的场地也极其困难。香港的商业地产大多是多层设计,很难找到符合山姆要求的大面积单层空间。而且,由于历史原因,香港的土地用途规划非常严格,将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地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据香港立法会的资料显示,这个过程可能需要长达10年时间。
其次是供应链难题。山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在内地,山姆可以直接从原产地采购大宗商品,然后在自建的加工中心进行分割包装。但在香港,这一模式难以复制。香港缺乏大型物流和加工设施的空间,而且进口商品需要符合香港特殊的标签和认证要求。
再者是市场规模的局限。香港总人口仅约745万,而且居住空间狭小,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倾向于少量多次。相比之下,深圳人口超过1700万,且家庭储备购物的习惯更为普遍。从商业角度看,山姆在香港投入大量资源开设实体店的回报率可能远低于在内地多开几家店。
据香港零售管理协会的数据,2024年香港零售业整体销售额约为3900亿港币,而深圳同期的零售额约为9600亿元人民币,市场规模差距明显。
直邮服务为何昙花一现?
面对来香港开店的重重障碍,山姆曾尝试了一条看似完美的中间道路——开通香港直邮服务。2024年6月,山姆低调上线了香港直邮业务,香港会员可以通过APP下单,次日送达。这一服务一度受到港人热捧,因为它省去了亲自到深圳购物的麻烦。
但奇怪的是,这项服务仅运营了不到一年就宣告暂停。2025年4月30日,山姆正式停止了香港跨境直邮服务,让不少香港会员感到失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虽然官方没有给出具体解释,但从行业角度分析,这可能涉及多方面因素。首先是跨境物流的复杂性。香港和内地虽然一衣带水,但货物通关仍需经过海关检查,特别是食品类商品,审核流程更为严格。这导致跨境直邮的时效性和稳定性难以保证,影响用户体验。
其次是成本控制问题。直邮服务需要专门的仓储、配送和客服团队,而且单次订单金额往往不高,可能难以覆盖跨境物流的高成本。据行业内部人士透露,跨境直邮的物流成本通常比国内配送高出30%-50%,而消费者对配送费的接受度有限。
第三是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跨境电商政策经常变动,尤其是对食品、保健品等敏感品类的监管更为严格。一旦政策调整,可能导致部分商品无法通过跨境渠道销售,影响业务稳定性。
香港零售业的尴尬困境
山姆在香港开店的困难,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香港零售业的整体困境。曾几何时,香港是亚洲首屈一指的购物天堂,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消费者。然而近年来,香港零售业正面临结构性转变。
租金居高不下。香港的商业地产租金长期位居全球前列,即使在经历了疫情冲击后有所下调,仍远高于周边地区。据仲量联行发布的数据,2023年香港核心商圈的平均租金是深圳的2-3倍,这直接压缩了零售商的利润空间。
消费习惯的变化。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香港消费者越来越习惯线上购物,对实体店的依赖程度下降。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2023年香港线上零售额同比增长了18.6%,而实体零售仅增长5.2%。
城市规划的局限。香港城市发展早期以高密度、垂直化为特点,缺乏适合大型零售业态的空间规划。相比之下,深圳等内地城市的城市规划更为现代化,能够容纳各类零售业态。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香港零售业在创新和多元化方面面临更大挑战。大型零售商如山姆,在评估香港市场时必须考虑这些结构性因素。
购物习惯的变迁反映时代脉搏
港人北上深圳购物的现象,以及山姆在香港开店的困境,共同构成了一幅反映时代变迁的图景。它不仅仅是关于零售业态的故事,更是关于城市发展、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演变的缩影。
香港和深圳作为大湾区的两个核心城市,各自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挑战。深圳凭借空间广阔、政策灵活和创新活力,正在零售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而香港则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和固有框架下,寻找创新突破的可能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北上深圳购物还是在香港本地消费,最终都是在追求最佳的性价比和购物体验。而这种追求,恰恰推动着零售业的不断进化和创新。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两地居民的消费习惯和零售格局还将继续演变。山姆能否最终在香港落地生根,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种跨境消费现象所折射出的区域经济融合和生活方式的共同演进。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每日电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nlts.cn/1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