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工信部一纸通知划定了智能驾驶宣传的“高压线”——禁用“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误导性表述,强调“组合驾驶辅助”的功能边界与安全责任。短短11天后,华为联合广汽、上汽、奥迪中国等11家车企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以“技术先行、营销透明、用户为本、标准共建”为核心,标志着中国智能汽车行业从“技术竞赛”向“安全共识”的集体转向。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政策风暴,实则是行业野蛮生长后的必然纠偏。
过去三年,智能驾驶成为车企争夺市场的“核武器”。“L2+”“无限接近L3”等模糊表述充斥宣传页,销售人员将辅助驾驶包装为“自动驾驶”,甚至现场演示脱手操作。某新势力品牌曾以“高速零接管率”为卖点,却在用户手册中注明“需全程监控路况”,这种“宣传与责任割裂”的模式埋下巨大隐患。2025年3月,小米SU7因未能识别施工路障发生严重事故,舆论哗然,最终推动监管重拳出击。工信部新规不仅要求禁用误导性术语,更明确车企需对产品质量与宣传真实性负责,违者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政策压力下,车企连夜修改宣传物料。上海车展上,“智驾”标语集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辅助驾驶”与“安全第一”的密集强调。华为将“ADS 4.0”改称“智能辅助驾驶方案”,理想汽车将“智驾焕新版”降级为“智能焕新版”,阿维塔销售话术中删除“接管次数”等敏感词。这场“术语净化运动”背后,是行业对责任归属的重新认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直言:“安全是底线,不能把偶然场景夸大成全场景可用。”
更深层的转变在于技术路径的理性回归。华为倡议中提出“营销透明”,要求明确功能边界,并计划联合车企推出“智能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通过模拟教学降低用户误用风险。这与小鹏的“AI安全训练营”、广汽的“智驾险”形成呼应,试图构建“技术+教育+保险”的三重防护网。专家指出,这种从“功能炫技”到“风险共担”的转变,或将终结“车企吹牛、用户背锅”的行业潜规则。
华为的应对策略或许提供了参考答案——一边联合车企共建安全标准,一边加速L3级技术落地。其乾崑ADS 4.0已完成6亿公里仿真测试,为高速L3商用铺路,但对外表述始终谨慎,强调“驾驶员需保持警觉”。这种“技术激进、宣传保守”的双轨模式,既规避政策风险,又保持创新动能。Momenta CEO曹旭东表示:“规范不是枷锁,而是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
这场监管风暴正在重塑行业格局。传统车企凭借扎实的工程能力快速适应,如上汽集团将资源投向车身安全强化,长城汽车强调“人机共驾”理念;新势力则面临话语权重构,理想、小鹏等不得不将“激光雷达”“算法升级”等硬件优势,转化为“主动安全能力”的务实表述。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消费者认知的重塑。当“辅助驾驶”取代“自动驾驶”成为高频词,用户开始意识到方向盘背后的责任从未转移。这种认知革命,或许比技术突破更能推动行业走向成熟。有网友犀利评论:“以前觉得买车送司机,现在明白买的只是个高级副驾。”
智能驾驶的黄金时代并未终结,只是换上了更理性的底色。当资本狂欢退潮,安全与责任浮出水面,这场“急刹车”终将让行业驶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每日电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nlts.cn/9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