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相龙称中国养老金投资回报高于发达国家 提升养老保障能力!中国已经构建了“一基金、三支柱”的养老金体系,但面对快速到来的深度老龄化社会,仍需通过扩大规模、提升投资收益等方式提高养老保障能力。在2025中国养老产业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理事长戴相龙分享了他对养老金问题的思考。
他认为,当前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的发展不及预期,有必要适时改进制度设计,比如对个人养老金大幅度免税,允许未参加基本养老的企业也能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目前中国养老金投资回报率可达3%~4%,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其中社保基金60%的投资回报来自股票,应继续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以获得较高的稳定收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预计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增加到3.9亿人。戴相龙指出,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必须有足够的养老金保证退休人群的生活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建立“一基金、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并具备了一定规模。
所谓“一基金”,是2000年设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养老支出等社会保障支出补助的调剂和补充。“三支柱”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到2024年末,我国“一基金、三支柱”养老金余额为19.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3.1%。其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为5.5万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8.21万亿元,企业(职业)年金为5.8万亿元,个人养老金尚处于起步阶段。
2013年至2024年的11年间,“一基金、三支柱”养老金余额年均增长13.4%。保守估计今后10年年均增长11.4%,则2035年余额可达到66万亿元。这意味着如果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速在5%左右,“一基金、三支柱”养老金占GDP比例将达到28%。尽管这是一个不错的数据,在人口快速老龄化背景下这一水平仍然不够。
要不断增加“一基金、三支柱”养老金规模,提高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能力。首先需要扩大全国社保基金规模,多渠道扩大资金规模,落实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举措。其次,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水平,到2035年将中央调剂式统筹上升为全国统收统支。此外,加强企业年金覆盖,修改相关规定,允许没有参加基本养老的企业也可以建立企业年金,同时地方政府有责任推进企业年金,研究把企业年金制度从自愿改为按规定比例和自愿缴费同时执行。最后,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保险,这也是三支柱的关键。
目前国家在大力推广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账户年度缴费上限为1.2万元,投资收益暂免个税,领取投资收益按3%缴税。但经过两年试点及半年的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依然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戴相龙认为,可以再等等,如果再过两年还是“开户多存钱少”,可以改进制度设计,重点是大幅度免税。
养老金筹集不易,保值更难。有一种观点认为储备养老金亏损风险太大,还不如现收现付。但戴相龙研究发现,中国养老金投资回报率比欧美发达国家高,主要因为中国物价比较稳定,投资产品比较合理。他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3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7.36%,23年间年均增长3.6%,其中只有两年是负值;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委托全国社保理事会管理,回报率为5.06%;2007年至2023年企业年金投资回报率6.26%;2019年至2023年职业年金投资回报率为4.3%。去掉通货膨胀2%,还有3%~4%的正回报,这在世界上都是很不错的成绩。
对于如何更好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戴相龙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提高养老金投资的集中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绝大部分以活期或短期存款形式存在地市的商业银行,平均利率不到1.5%,远远低于全国社保理事会的投资收益率。二是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资本市场是养老金保值增值的重要来源。三是做好基本养老金收支的精算工作,建议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养老金精算制度,中央层面也要尽快成立养老金精算办公室。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每日电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nlts.cn/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