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伪造,怎么破?

“请眨眨眼。请张张嘴。请向左摇下头。”

纯色背景加上一个辅助取景的头像框,这是线上身份认证的常见场景。它有一个更专业的名字叫“活体检测”,用于信息收集方判断用户“是否是真人”。今年以来,DeepSeek爆火,进一步拉低了用户使用AI生成技术的门槛,深度伪造、用户信息盗取等黑产应用也蔓延得十分迅速,相应的线上认证和识别体系亟待更新。

视频认证是安全识别技术的“新秀”。安全识别技术的传统载体是各类证、卡、票、签等实体,与它们的数字版本一起,证明着身份、财产及其数据的真实性。无论入住酒店还是国内外旅行,需要证明“我是我”的场景比比皆是。

今年4月下旬,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证卡票签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证卡票签安全识别产业发展二十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该社团见证和促进了中国人的身份凭证从纸张跃入芯片的时代。今年也是“证卡票签安全识别技术展览会暨高峰论坛”举办二十周年。如今,在数字化浪潮下,安全识别行业面临着新挑战。

深度伪造,怎么破?
图/视觉中国

“证明‘我是我’的需求不会消失”

“我们的行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这是不少传统证卡票签安全识别技术从业者的疑问。

防伪鉴真技术曾是该产业的核心。传统防伪技术主要是材料和印刷工艺防伪,例如特种油墨、纸张以及各种卡证上的全息膜等。如今,应用更多的是数字技术,例如身份证和护照用到的嵌入式芯片,移动端常用的加密二维码、数字水印,以及生物识别技术,包括声音、指纹、面部识别等等。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举办的‘证卡票签安全识别技术展览会暨高峰论坛’正是以新概念,努力促进社会和从业者尽早认识到传统防伪技术的局限性,迎接传统技术与数字技术在安全识别领域的融合使用。”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王耀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事实正是如此。人们手里的各种证照和卡片,二十年间,经历了从传统防伪印刷到智能芯片嵌入,从人工核验到AI识别的不断迭代。“早些年间,一些从业者确实低估了数字技术在社会安全识别领域的价值和作用,认为那只是单纯的存储技术,与安全识别技术无关。”王耀华说。

2004年,随着嵌入芯片的中国第二代身份证发行并投入使用,证卡票签安全识别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胸卡和门票内使用芯片。在那个票券造假猖獗的时期,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没有出现一张假票。时任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称赞中国做到了“以前每一届组委会都做不到的事”。

当然,时至今日,国内大型活动,如体育赛事和演唱会的芯片门票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机扫描或干脆是人脸识别的快速通过。这直接压缩了以印刷为主体的传统防伪技术的市场空间。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理事长殷荣伍称,因为“用不到票了”,传统票券印制企业数量锐减。同时,实体卡片逐渐隐退,变为手机电脑中的数字版本。随着互联网、AI技术兴起,安全识别产业很快被卷入数字化浪潮。传统从业者开始失去信心。

王耀华认为,安全识别技术由于人类社会运行的根本需要,其价值将永远存在,消失和变化的只是载体形式。比如,实体卡片变成了手机软件,未来还可能存在于皮下芯片、脑机接口之中,便利化是非常突出的特性。安全识别技术载体从物理到虚拟空间的演进不可阻挡。“无论载体如何变化,证明‘我是我’的需求不会消失。”

在此背景下,行业始终在求变。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原信息产业部IC卡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主任罗洪元曾参与第二代身份证供应商的考察选拔工作。他表示,身份识别技术产品涉及载体和识别仪器,即卡和读卡机。要保证卡的正常工作,这两个产品要同时更新迭代。殷荣伍在走访全国防伪技术企业时发现,很多企业靠生产各类识别仪器机器、做线上系统也能生存得很好。“行业内的人也在颠覆这个行业,单纯守旧是行不通的。”

更彻底的革新则来自科技发明和应用。用于国内一代身份证的透明全息膜工艺诞生于1992年,该工艺通过光学手段存储和复现防伪信息。二代身份证首次采用了非接触式智能IC卡技术,扩展了数据容量,且打破传统卡厂制证的手工生产线,实现了自动化。2012年启用的中国电子护照采用激光穿孔、高分辨全息膜等数十项技术,大幅提升了安全身份识别能力,目前中国护照能支持自助通关,嵌入芯片符合国际民航组织标准。

做线上认证时,这样的革新更加可感。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科技运营专家赵佳妮指出,当用户上传手机拍摄的证件,或者做面部识别时,企业做线上认证就需要识别证照里的文字和图像内容,判断是否存在修图篡改等风险。目前,蚂蚁集团已开发了针对AI风险的检测模型,通过综合评分体系来鉴别证照属于AI生成的风险水平,从而维护消费和信贷场景安全。

如今,业内已经开始想象下一代身份凭证的样貌。有业内受访者表示,如果要设计的话,有三个必备要素:载体安全、人证合一、线上线下双离线。这意味着物理载体仍不会被完全摒弃,其安全性持续增加的同时,也将像脑机接口一样与持有者“深度绑定”。和数字货币类似,身份凭证还需要双离线功能,也就是证和读取证件的机器都要能离线工作,才能应对断网、系统不兼容等问题。

深度伪造,怎么破?
“证卡票签安全识别产业发展二十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图/受访者

DNA也能介入?

安全识别行业的挑战不止于数字化和通用人工智能。

北京兆信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惠荣就用“内卷与外卷并存”形容当前的企业生存环境:“低价中标成为常态,企业既要保证技术领先,又要压缩成本,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她举例,近日,有某国企润滑油品牌做防伪招标,参与的相关企业十余家,最后大多被一句“低价中标”而劝退。

也有许多从业者提出了“往高端走”的向上突围战略。高端市场技术门槛高,竞争相对缓和。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市场经理戴谦称,芯片技术的防伪应用场景仍在拓展,身份和所有权认证是共享载具、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新应用的刚需,因此,高端芯片和与之适配的高端系统模块是一个重要突破方向。

此外,证卡的国产化已基本铺开,但一些配套检测仪器的国产化仍未达成。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尤新革指出,口岸查验设备的国产化进程缓慢,长期依赖进口,直至近年才开始逐步替换为国产技术,预计未来1—3年完成全部国产化。“外国人入境,我们检测护照用的却是他国的机器,也说不过去。”

“国内卷不动就出海”成为多家企业的共同选择。然而,出海并非坦途。戴谦回忆,他所在的企业2007年曾首次承接海外项目,负责当时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5万居民的身份证制作业务,但后续这一项目因国际巨头打压而折戟。在他看来,如今,国内技术的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国产CPU、操作系统已可以通过欧美顶尖实验室的性能测试,被国际市场认可。殷荣伍也提到,近年,国产点钞机等设备在印度、巴西等国“卖疯了”,“国产竞争力还是有的”。

但无论如何,在安全识别领域,创新是根基。多位专家指出,行业下一步应从传统安全识别技术向数字、安全编码、人工智能等维度拓展,重构行业边界和安全识别技术的定义,“把圈子和门槛划清楚,才方便制定行业规则”。

安全识别还能不能有更具颠覆性的新技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贾志梅及其团队正在提供一种新思路。她介绍,近期,团队在研发高通量生物合成技术的过程中“灵光一现”——DNA自带编码体系,能够承载海量信息,除了可以做信息存储,为什么不能做安全识别技术呢?相比硅基、磁性材料,其存储年限可能更长,信息密度和识别强度也更高。

沿着这条路径,贾志梅和团队已实现了人造DNA的合成与数据写入,也就是把安全识别信息编码到DNA中,然后将其做成折叠结构,经一系列处理后,形成纳米尺度的“小石头”。如果能将其稳定分散在油墨中,就可以形成一层极难仿制的特殊防伪。检测时,仅需一点点这样的“小石头”样本,就可以扩增出整个DNA序列,获取所有编码信息。当然,这样的技术在应用之前还需解决检测成本和规模化等问题。

王耀华还指出,高新技术在有配套的法律及符合基本的社会伦理规范时,才是完善的好技术。例如,日常生活中人脸识别的使用场景非常多,近年来对其侵犯公民权利与否的讨论一直没有停。酒店是否能强制客户进行人脸识别登记?如何防止技术滥用?

类似问题已有了相应的立法回答。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将于6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规定,商场、景区等单位处理人脸信息需要取得个人“单独同意”,也就是充分知情、完全自愿,并且给出了信息存储时限。这意味着,物业不能以“方便管理”为由强制业主刷脸进门,酒店不能强制录入人脸信息,且应将客户的人脸信息在其退房后立即删除。

此外,相关的社团也要发挥应有作用。中国防伪技术协会原副秘书长刘玫玫指出,有关社团组织应该依据法律和有关标准,发挥出市场监管的配合作用,联合政府与企业构建必要的平台。“这对优质技术的筛选,对市场环境的优化,对安全识别产业的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发于2025.5.17总第118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安全识别行业的新挑战

记者:周游

编辑:杜玮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每日电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nlts.cn/16039.html

(0)
每日电讯网的头像每日电讯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17日 下午3:23
下一篇 2025年5月17日 下午3:24

相关推荐

  • 德国新政府,人事玄机多

    当地时间5月6日,经历过山车般的一天后,默茨从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手中接过任命书,正式成为德国新一任总理。随后,其内阁成员也依次宣誓就职。 德国这一任政府,走过了一段极其坎坷的旅程。2024年深秋,“交通灯”熄灭,朔尔茨成了看守总理。随后的组阁谈判,遵循了史无前例的严格保密程序。19个工作组,全体不得向外界透露分毫,连自拍都不允许。 就在当天的联邦议院首轮投票…

    2025年5月15日
    100
  • 光伏大洗牌下,隆基绿能如何打好“BC牌”

    2024年,光伏行业深陷周期低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体承压。 从上游硅料价格雪崩,到中游硅片、电池片成本倒挂,再到下游组件市场饱和,全链条产品价格持续跌破成本线,产能过剩引发的资产减值危机加剧行业困境。与此同时,光伏企业专利诉讼密集爆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根据多家光伏企业披露的业绩统计,多家光伏企业陷入普遍性亏损。与上年度相比,2024年,隆基绿能也由盈利…

    2025年5月1日
    1700
  • 中美为何“快速谈成”?

    当地时间5月10日至11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双方围绕落实1月17日中美元首通话重要共识进行了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的沟通,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5月12日,瑞士日内瓦,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右)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在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后召开新闻…

    2025年5月13日
    300
  • 小米公布SU7高速上碰撞爆燃事件细节;紫光展锐完成股改|数智早参

    丨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丨 NO.1 小米公布SU7高速上碰撞爆燃事件细节 4月1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微博表示,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

    2025年4月2日
    3100
  • 为什么每个景区特产都有酸奶?

    五一小长假期间,兴致勃勃的游客们晒出自己的旅游照片,发现里面都少不了各种酸奶的身影。 在北京,后海溜达一圈后,来一瓶老北京人从小爱喝的老酸奶;在天津,听五大道附近大喇叭循环播放“正宗天津瓷瓶老酸奶,全世界最好喝的酸奶”;从内蒙古回家的游客,从行李箱中拿出在景区买的各种奶皮子、酸奶酪…… 图源:小红书@给我吃一口!@小女巫 @炎小鱼i7(已授权) 酸奶到底是哪…

    2025年5月4日
    17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