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洋洋
近期以来热议的“毕业论文AI查重”引发广泛关注。据了解,今年毕业季,多所高校陆续出台“AI写论文禁令”,对毕业论文中AI使用率作出明确规定,规范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不过,这一措施的实际效果争议颇多。
某论文的AIGC检测报告
有同学表示,自己纯手写的论文,结果AI查重率高达60%,最后不得已把强逻辑语句改成“不通顺”的语句;有的同学则开始上网寻求降低AI使用率的方法;还有的同学则用“魔法来打败魔法”,即用AI软件来降低AI使用率。
那么,人工降AI率或者AI降AI率,这两种方法靠谱吗?降低后的效果如何呢?
多所高校限制AI率
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于2024年11月28日率先出台了首个针对AI工具使用的管理文件。该规定禁止学生在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核心环节使用AI,并对违规行为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的指南同样要求学生对使用AI生成的内容进行标注,且其比例不得超过全文的20%。中国传媒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也分别制定了相应规则,强调透明度并设定了具体的限制。
报道截图(图源:央视新闻)
接受央视采访时,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孔林涛解释了设定限制的原因:“我们鼓励学生去运用AI工具来快速完成一些基础工作,但是真正的综合创作性的工作还是由学生本身来完成的。因此这样一个比例,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可以充分运用一个先进的工具,另外也告诉同学不能过度依赖,真正核心的部分还要自己去完成。”
大学生们各出奇招降AI率
某社交平台搜索界面截图
社交平台上,关于“如何降低论文AI使用率”的帖子随处可见,评论区的大学生们也在分享着自己降AI率的经验。
来自湖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小田同学即将在今年6月毕业,他表示,今年本科毕业论文已经加入了AIGC检测,检测系统会识别论文是否出现“AI代写”,然后出一份检测报告,检测结果分为“无风险或低、中、高风险”,如果是“高风险”(即AIGC检测结果30%),论文就要改,直到降到30%以下。
小田表示,自己不得不对论文多次修改,一句一句订正,有时不得不把原本强逻辑的语句改掉。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学校的同学小夏表示,他是用AI软件(豆包)降低的AI使用率,最后降到了符合要求。小夏称,论文原本是40多的AI率,自己改完之后反倒涨到60,于是他决定尝试用处理文字较强的AI软件豆包来降AI。
他首先将论文AI率检测报告中AI率高的部分拆分出来,然后根据设定的指令向豆包输入,最后将处理后的文字贴在一起,就能大幅降低AI使用率。不过,小夏也表示,这样操作会让论文的字数有一定增加。
降AI开始成为一门“生意”
当降AI使用率成为需求时,就会有“生意人”的出现,他们声称自己可以有效降AI率,“绝对包过”。这些群体所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人工或AI软件。
在某社交平台上,记者以大学生的身份分别询问二者的操作方法和价格,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
记者与网友小海的聊天记录
网友小海告诉记者,自己是纯人工降重,一句一句订正,2万字论文快的话2天就能搞定,论文AI使用率和重复率都降,外加知网的报告查询,一起下来的价格在230元左右。
另一位网友小鑫则向记者推荐了几款可以降低AI使用率的软件和网站,“你可以先试着自己降,AI特征词改一下、句式结构调整一下,好好弄一下关键词,自己也能降。”
不过,记者登录其所说的降AI使用率的网页后发现,如果使用该网页降,每1000字收费15元,2万字的论文则需要300元,附带报告则价格更高,但12个小时即可出结果。
专家:AI使用率不能完全作为参考依据
《滕王阁序》的AI使用率为78.52%
对于文章AI率检测这一情况,前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FuturX AI创始人周卫江认为,这是“用魔法打败魔法”——检测系统本质上是靠特征检测来判断这段话像不像AI写的。比如,AI率会根据语言是否过于规范、逻辑是不是太完美、用词是否缺乏个性等等这些依据进行评判。“很多判断其实都掺杂了AI的‘主观经验’,并不绝对客观。”
例如此前网友将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上传至某常用论文检测系统后,结果显示,这两篇经典作品AI生成内容总体疑似度竟分别达到了62.88%和78.5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赵频认为,高校查AI率的做法值得商榷。其实目前学生是否用了AI,老师还是有基本的判断。但学生为了降低ai率,可能会把原本自己写的通顺的话语改得七零八落,查重也是如此。这些技术运用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依据,但不能完全作为论文是否通过的前置依据,还是要以专业老师的判断优先。